环境卫生工程 ›› 2024, Vol. 32 ›› Issue (4): 36-43.doi: 10.19841/j.cnki.hjwsgc.2024.04.006
低剂量纸巾添加对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共消化的影响
周永泉,李小伟,邰 俊
- 1.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上海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3.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The Effects of Low-dosage Paper Addition on Co-Digestion of Food Waste and Kitchen Waste
ZHOU Yongquan, LI Xiaowei, TAI Jun
- 1.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2.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3. Shanghai Environment Group Co. Ltd.
摘要: 随着垃圾分类的开展,湿垃圾的分出量不断增大,其主要包括家庭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常采用厌氧消化工艺进行处理。垃圾分选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纸巾混入湿垃圾,并一同进入厌氧消化系统。本研究探究纸巾混入(5%,以TS计)对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后续单独和共同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纸巾的添加使厨余垃圾组和共消化组累积沼气产量分别提高了5.8%和4.5%,同时促进了NH4+-N浓度的升高和pH的恢复,并引起纤维素降解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从而有利于纸巾中纤维素的降解。因此部分纸巾的混入可促进湿垃圾厌氧产沼性能,因而在垃圾分类时并不需要完全剔除纸巾。
[1] | 马 想, 陈 平, 梁 晶. 两种城市源有机固体废物生物质炭理化特性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4): 29-35. |
[2] | 肖 绎, 贾维健. 北京市生活垃圾甲烷控制状况与综合利用[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3): 9-15. |
[3] | 林晓凤. 厨余垃圾干式厌氧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脂肪酸测定方法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3): 42-46,53. |
[4] | 欧阳创, 张余镕, 邰 俊, 徐先宝, 薛 罡, 李 响. 沼渣水热炭与沼渣热解炭强化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对比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3): 47-53. |
[5] | 张 玉. 西安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与对策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3): 105-109,116. |
[6] | 田启欢, 高彦达, 宫亚斌, 杜 睿, 王立伦, 姚建刚. 厨余垃圾中高温高效厌氧产沼中试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2): 39-45. |
[7] | 刘彦君, 汤倩格, 王 盛, 李振坤, 王建兵. 校园餐厨垃圾初期降解生物气溶胶释放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1): 57-67. |
[8] | 何 怡, 钟爱军, 李香萍.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高绩效路径研究——基于北京市100个社区的组态分析[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1): 87-93,98. |
[9] | 崔洪涛, 刘思成, 李 强, 李 涛, 宋全振. 垃圾分类背景下县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1): 99-103. |
[10] | 张 栋. 厨余垃圾三相有机固渣不同利用方式碳排放分析[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1): 104-109. |
[11] | 朱远超, 赵子旼, 张劲松. 厨余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好氧堆肥协同处理碳排放核算——以某镇处理设施为例[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1): 111-115. |
[12] | 刘 硕, 汪群慧, 李 媛, 马晓宇, 朱文彬, 王锘涵, 孙海曙, 高 明. 餐厨垃圾开放式高效定向乳酸生物转化:微生物群落变化及生物固碳效能分析[J]. 环境卫生工程, 2024, 32(1): 127-127. |
[13] | 杜学勋, 史晶晶, 张斯颖. 生物强化促进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23, 31(6): 46-53. |
[14] | 祁光霞, 刘政洋, 夏 怡, 陈思涵, 胡进会, 任连海. 物理组成对厨余垃圾堆肥恶臭组成及排放特征影响[J]. 环境卫生工程, 2023, 31(6): 54-62. |
[15] | 赵 磊, 李 科, 王亚东, 吴 元, 邵 军, 王立伦. 不同运行工艺下大型生物水解反应器处理厨余垃圾试验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23, 31(6): 63-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