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工程 ›› 2023, Vol. 31 ›› Issue (3): 114-116.

• 实用技术与实践优秀案例 • 上一篇    下一篇

武汉市岱山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生态修复工程

杨 禹,谢文刚,周小娟,胡骏嵩,龙思杰,左洋洋   

  1.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3-07-03 发布日期:2023-07-03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of Daishan Simple Landfill Closure in Wuhan City

YANG Yu, XIE Wengang, ZHOU Xiaojuan, HU Junsong, LONG Sijie, ZUO Yangyang   

  1. Central & Southern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Online:2023-07-03 Published:2023-07-03

摘要: 岱山简易垃圾填埋场于1989年投入使用,设计规模400 t/d,高峰处理规模达1 600 t/d。该填埋场建设时间较早,当时建设水平较低,且长期超负荷运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消除填埋场污染隐患,满足区域土地利用要求,2019年启动了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修复填埋场面积约1.3×105 m2,修复垃圾总量3.79×106 m3,最大填埋深度约20 m,平均填埋深度约12 m。项目整体按照污染集中控制、分质分区治理思路,采用“原位封场治理+原位筛分处理+原位好氧快速降解治理+原位换填”技术路线,核心区域修复指标达到GB/T 25179—2010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场地利用技术要求中规定的高度利用标准要求。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于2020年11月顺利验收,治理后的填埋场作为园林绿化用地及环卫基础设施用地,有效解决了岱山垃圾填埋场潜在的环境与安全风险,同时实现了土地的开发与增值利用。作为在长江支流滩涂上实施大型垃圾填埋场修复的典型项目(图1),该项目荣获2020年“湖北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核心技术体系获2022年度“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技术/案例原理及技术路线】(1)作为园林绿化用地的Ⅰ区,生态修复治理后填埋垃圾有机质含量、渗滤液、填埋气体甲烷浓度(CH4)、堆体沉降等指标执行GB/T 25179—2010中规定的中度利用标准,采用常规原位封场方式进行治理,节约投资。(2)对于修复治理完毕后作为环卫基础设施用地的Ⅱ-1区,各指标按照达到高度利用标准要求控制,采用原位好氧快速稳定化方式进行治理,使其加速稳定化后满足市政环卫项目的建设要求。(3)污水及填埋气体处理设施的Ⅱ-2区,要求与全场修复治理工程同步开工并尽快建成。采用原位换填的方式进行修复治理。填埋场好氧快速稳定化技术示意见图2。【技术/案例特点】(1)治理工程周期短。从修复治理效果、消除生态环境与安全隐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周期、短期内解决资金平衡问题角度考虑,选择“原位封场+原位好氧治理+换填”技术方案,2 a内即将岱山垃圾填埋场全部区域按既定目标修复治理完毕。(2)分质分区治理。本工程场地利用方向以市政景观绿化用地为主、环卫基础设施用地为辅。根据场地不同地块的规划利用方向,采取原位封场区作为绿地、好氧快速稳定化及换填区作为建设用地的分区分质治理方案。填埋场分质分区治理平面布置见图3。(3)治理方案经济性强。以目标为导向,采取分质分区的治理思路,优化投入和产出方案,节约工程投资、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同时分质治理周期与片区规划建设时序协调一致,合理控制资金安排。(4)污水控制措施严格。本工程一方面采用回灌方式利用好氧堆体消纳部分污水,另一方面应用“两级DTRO+MVR”工艺,满足水质水量大幅波动时处理需求,并实现渗滤液高标准排放,达到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表3要求。【长效运行模式与机制】项目总投资约1.5亿,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资金。生态修复期的原位封场、好氧修复及污水处理等由施工单位负责。工程实施后填埋场填埋气体及渗滤液产生量大幅降低,竣工后的运行由填埋场原运营单位承担。【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1)环境效益:本工程累计治理了约1.30×106 m3生活垃圾、2.49×106 m3建筑垃圾、1.00×106 m3垃圾渗滤液6.00×106 m3填埋气,极大地改善了填埋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消除了朱家河及周边的污染隐患,具备良好的环境效益。(2)经济效益:工程对岱山垃圾填埋场地块进行了治理,破解了垃圾填埋场的“邻避效应”,让“长江新城”起步区得以高强度的利用开发,间接产生了数以亿计的土地出让效益。(3)社会效益:填埋场生态修复带来了片区环境提升,修复后将建设公园绿地,更好地为周边市民服务,真正实现了还地于民。在片区规划中更是作为“长江新区”中最大的环保公园,成为新区重要的绿色增长引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
版权所有 © 天津市城市管理研究中心
津ICP备202200790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52号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围堤道107号    邮政编码: 300201
电话: 022-28365069 传真: 022-28365080 E-mail: csglwyjs10@tj.gov.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